<noframes id="9b9l9">
      <noframes id="9b9l9"><form id="9b9l9"><nobr id="9b9l9"></nobr></form>
        <address id="9b9l9"></address> <form id="9b9l9"></form>

          <address id="9b9l9"></address>

            <form id="9b9l9"><span id="9b9l9"><th id="9b9l9"></th></span></form>
            > 資源中心 > 官方博客 > 行業解讀 > 大批項目來了!國務院接批復江蘇、河北、湖南、山西等20多省《國土空間規劃》(中)

            大批項目來了!國務院接批復江蘇、河北、湖南、山西等20多省《國土空間規劃》(中)

            作者:各省政府網 來源:各省政府網 時間:2024-02-26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接連批復江蘇、廣東、山東、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河北、山西、吉林、寧夏、海南、浙江、廣西、內蒙古、貴州、青海、黑龍江、四川、云南、甘肅、陜西等20多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上一篇我們整理了廣東、山東和江西的詳細規劃情況。這一篇我們將給大家整理江蘇、福建、湖南、河北、山西、安徽幾個省的規劃內容。
            江蘇省

            《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江蘇省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蘇政發〔2023〕69號):

            本規劃是對江蘇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本規劃范圍為全省陸地、內水和海域空間。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未來建設方向

            全省主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高速鐵路: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含如東延伸段)、滬通鐵路二期、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鐵路、新沂至淮安鐵路、新沂至合肥鐵路宿遷至泗縣段、濰坊至宿遷高速鐵路等。

            城際鐵路: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城際鐵路、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城際鐵路、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等。

            市域(郊)鐵路:南京至句容鐵路西延線、南京至儀征線(含揚州延伸線)、南京至滁河線、南京至馬鞍山線、無錫至江陰線、蘇州經常熟至張家港線等。

            普速鐵路:寧蕪鐵路擴能改造、新長鐵路擴能改造、徐菏鐵路、宿淮鐵路擴能改造等。

            鐵路客運樞紐:南京北站綜合客運樞紐、蘇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南沿江城際鐵路金壇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南通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如皋西站(吳窯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鐵路泰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鹽泰錫常宜鐵路泰興站綜合客運樞紐等。

            高速公路:濟寧至合肥高速公路徐州至蘇皖省界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金壇至宜興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丹陽至金壇段、南京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蘇皖省界至滬陜高速段、南京至鹽城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高速公路等。

            公路過江通道:崇海過江通道、潤揚第四過江通道、潤揚第二過江通道、靖澄過江通道等。

            普通國省干線:104國道八卦洲樞紐至瓜埠樞紐段、104國道睢寧城區段、104國道溧陽段、204國道常熟北段、204國道鹽城市區段、206國道徐州賈汪段、233國道淮安繞城段、125省道興化段、226省道響水段、228省道張家港南段、256省道昆山北段、259省道無錫段、344省道新沂段等。

            航道:南通港通州灣港區呂四作業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工程、鹽城港濱海港區20萬噸級航道工程、乍嘉蘇線航道整治工程、秦淮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金寶航線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等。

            碼頭:南京港龍潭港區擴容碼頭工程、張家港海進江LNG接收站項目(蘇州LNG儲備中心)碼頭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LNG接收站項目碼頭二期工程、鎮江港大港港區碼頭擴容工程等。

            通航建筑物及樞紐工程:京杭運河淮安四線船閘工程、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疏港航道新江海河船閘工程、蕪申線下壩船閘一線船閘改造及配套工程等。

            運輸機場:南通新機場、淮安漣水機場、揚州泰州機場等。

            防波堤: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環港碼頭區防波堤工程、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金牛碼頭區防波堤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南防波堤工程、鹽城港射陽港區5萬噸級航道北導堤工程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全省主要水利基礎設施項目

            防洪除澇工程: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近期工程、長江河口段(江蘇)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工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京杭大運河堤防加固工程、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新沂河治理工程、蘇北灌溉總渠治理工程、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固城湖堤防建設工程、江蘇省海堤鞏固工程等。

            水生態修復工程:霞客湖湖蕩水系連通與生態修復工程等。

            水資源配置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東線工程(通榆河)、江水東引完善西線工程(三陽河-大三王河)、江海河-丁堡河整治工程、江海河接通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后續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一期配套完善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水源工程(新通揚運河)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的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三區四帶”的生態屏障和“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深化落實“1+3”重點功能區,以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帶圈集聚、腹地開敞”的空間開發保護思路,優化徐淮、里下河、沿海、沿江、寧鎮揚丘陵五大農業片區,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更大力度、更高質量推進南京都市圈建設。

            • 提高南京城市能級,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打造開放包容、協同發展的跨區域都市圈典范。突出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重點建設一批現代都市農業園區。

            引導蘇錫常都市圈深度融合、一體發展。

            • 把握國內國外雙循環建設機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接軌上海、聯系周邊、輻射長江以北的現代化都市圈。鼓勵農業空間適度規模集聚,促進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太湖丘陵生態綠心”。

            • 率先推進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建設。明確城市、重點中心鎮和特色鎮為主體的城鎮發展空間。

            “江淮湖群生態綠心”。

            • 加大力度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建設。促進人口、產業向中心城市和縣城集聚,促進淮洪漣一體化發展,加強小城鎮和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空間保障。

            淮海經濟區。

            • 著力提升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徐州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經濟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雙向開放高地。

            構建揚子江綠色發展帶。

            • 有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著力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跨江融合發展。

            加快形成沿海陸海統籌帶。

            • 提升沿海港口服務能力,完善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和港口集疏運設施,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培育壯大臨港新城,引導港產城融合聯動,推動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整合打造沿大運河文化魅力帶。

            •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濱水綠地、綠道等。

            努力建設陸橋東部聯動帶。

            • 著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提升國際貨運班列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推動連云港海港、徐州陸港、淮安空港協同建設,完善沿線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

            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深入合作。

            • 鞏固江蘇“交匯點”開放先導地位,高質量推進新亞歐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

            • 持續推進連云港港、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建設

            • 高標準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片區。

            • 加強徐州-連云港-淮安綜合性物流樞紐協同建設,共同打造雙向開放發展的現代物流“金三角”。

            • 強化南京、徐州、連云港、南通等“一帶一路”重要城市和重要樞紐的支撐帶動作用,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建成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其他地區建成特色合作基地。

            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 加快“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 協同推進“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區建設。

            •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

            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

            • 推進環太湖、淀山湖、沿海、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共建共治,加快崇啟海、嘉昆太、青吳嘉等培育協作示范區,支持崇明東平-南通海永-南通啟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鶴-蘇州花橋等跨省城鎮圈深度協同。支持南通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

            • 支持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推進虹橋-昆山-太倉-相城-工業園區綜合功能走廊建設,促進蘇州北站與虹橋聯動建設國家級高鐵樞紐。高質量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滬寧產業創新帶。

            •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滬蘇產業聯動集聚區、鹽城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等跨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長三角飛地經濟示范區。加強重大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協調,完善過江通道布局,深化長江口港航合作,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協調。

            加快與浙江綠色創新協同,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

            • 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G60科創走廊形成的大三角為主,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發展新路徑,構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宜的高水平產業集聚區和科創走廊,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綠絲帶”

            • 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合力推動蘇浙跨省高速鐵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銜接,協調京杭運河、長湖申線和乍嘉蘇線等航道的疏浚改造與等級提升,做好重大市政設施通道協調和線路預控。

            強化與安徽跨界協同,共建跨省都市圈。

            • 加快南京都市圈、淮海經濟區跨省協調,促進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溧陽-郎溪-廣德、浦口-和縣、江寧-馬鞍山、高淳-宣州等蘇皖跨界毗鄰地區聯動協同,共建跨省跨市毗鄰合作區,探索建立規劃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項目管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一體化機制。

            • 推進蘇皖跨省產業合作,支持共建園區、合作示范區等產業載體建設和產業空間互動。

            •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進兩個“生態綠心”與安徽跨省協調,推動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共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 加快推動高速鐵路的規劃建設,加強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優化完善和擴容改造提升,協調重大電力設施跨省線路銜接和通道預控。

            推進與山東、河南互聯互通,加速淮海經濟區崛起。

            • 共同推進沛縣-微山縣微山湖湖西地區、豐縣-山東魚臺縣-金鄉縣-單縣等蘇魯跨界毗鄰地區空間協同,完善基礎設施對接。

            • 加強環微山湖地區、大運河流域、東部沿海地區、南水北調輸水廊道、黃河流域地區等跨界水體和水利工程的環境共保、生態維護。

            • 加強蘇魯沿海港口及臨港產業合作,推進以兩漢文化、孔子文化、紅色文化、西游文化、海濱風光、微山湖風光等區域旅游空間聯動發展。

            • 加強跨省高速鐵路線路協調和共同建設,做好輸電線網、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協調銜接和合理預控。

            全文如下:

            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

            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蘇政發〔2023〕69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6日

            (此文有刪減)

            附件

            《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127頁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福建


            國務院關于《福建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31號

            福建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福建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F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福建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福建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兑巹潯穼嵤┮獔猿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福建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41.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215.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4.34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18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89.9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加快發展壯大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提升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水平,高質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拓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空間,建設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山地生態農業,打造環三都澳和東山灣等水產品優勢區。筑牢以武夷山—玳瑁山和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兩大山脈為核心的生態屏障,統籌推進江河源區、濕地、河口、海灣等保護修復。提升福州都市圈發展能級,強化廈漳泉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為積極培育創新走廊提供空間保障,高標準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南平、三明、龍巖等山區中心城市建設,深化山海產業協作,帶動山區城鎮鄉村加快發展,推進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全面振興。推進閩東北、閩西南與周邊省份的城鎮聯動發展,協同共建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完善城鄉生活圈,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分區分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強化陸海統籌,提升沿海城市海洋功能,拓展公共親??臻g,優化海洋開發保護格局,統籌近遠海域空間保護利用。加強重點城市跨區域重大風險聯防聯控,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整合優化形成現代化港口集群,構建適度超前、綠色低碳、高效實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加強武夷山、福建土樓、鼓浪嶼等世界遺產,長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等紅色遺產,以及媽祖信俗、文化生態保護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打造獨具福建特色的地域景觀,譜寫新時代美麗中國福建篇章。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福建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福建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11月19日

            湖南省


            國務院關于《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36號

            湖南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F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湖南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湖南省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地區,是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兑巹潯穼嵤┮獔猿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72.66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804.12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4.18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334.5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強化與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動布局,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中部崛起,對接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穩定優質耕地布局,實施耕地提質改造和污染耕地治理,優化特色農業布局,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提升長江中游平原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長江中下游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實施長江、洞庭湖、湘江等大江大河以及羅霄山、幕阜山等重要山脈的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江河源頭水源涵養保護,加大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候鳥遷徙通道的保護力度,維護提升洞庭湖生態系統穩定性,統籌推進長江干支流沿線治污治岸治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護好一江碧水。協同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加強長株潭都市圈一體化布局,促進長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完善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務空間體系,構建城鄉生活圈,縣域統籌分級分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布局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設施,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多中心、多層次、內聯外通、雙向開放的空間網絡。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對張家界、南岳衡山、城頭山等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建設具有山水景觀特色和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美麗宜居湖南。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湖南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湖南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兑巹潯穼嵤┲械闹卮笫马椧皶r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11月30日

            安徽省


            國務院關于《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37號

            安徽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安徽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安徽省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地區,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省份。《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安徽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115.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7143.56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9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273.80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嚴格保護江淮丘陵地區優質耕地,完善皖北平原農田水利設施,保障沿江平原糧油生產基地建設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推進皖西、皖南山地零星耕地整合,構筑高質量農業空間,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皖西、皖南生態屏障和江河生態廊道的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大別山、黃山—懷玉山生物多樣性和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空間管控,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天然分布區保護,嚴格實施長江、淮河、巢湖等河湖水域空間管控,整體提升巢湖等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恢復和修復典型濕地植被及重要物種生境。推進合肥都市圈一體化布局,保障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和產業創新的空間需求,建立與人口規模和結構相匹配的公共服務配置體系,分類保障產業用地空間,推進城鎮空間協同緊湊布局。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依托,加強區域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建立高效快捷現代物流體系,暢通與長三角中心城市連接的交通網絡。優化綜合防災設施布局,協調區域和城市防洪、排澇、排水設施布局,著力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黃山、皖南古村落等世界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區域整體保護古徽州、沿江、沿淮地區的城鄉歷史文化聚落,促進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和城鎮鄉村融合發展,塑造徽風皖韻魅力空間。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安徽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兑巹潯穼嵤┲械闹卮笫马椧皶r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12月3日

            河北省


            國務院關于《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41號

            河北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河北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河北省地處京畿要地,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區域之一。《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河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801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766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639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0.11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1%;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國家下達任務,其中2025年不低于23.2%;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206億立方米,嚴格地下水管控;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嚴格無居民海島管理。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地面沉降、海洋災害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堅持陸海統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發揮環京津的地緣優勢,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建世界一流城市群,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地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強與山東半島、中原、山西中部、遼中南等城市群的銜接聯動,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鞏固黃淮海平原農產品主產區,提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區糧食產能,夯實華北糧倉空間基礎,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提升燕山—太行山區、京津冀北部—遼河源、渤海海岸帶等重要地區生態功能,持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筑牢首都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海灤河、遼河、內陸河三大流域以及草原、濕地、岸線、河口海灣等保護修復。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支持地表水源置換,壓減地下水開采,加強太行山山前地下水資源儲備,推進黑龍港流域等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強化石家莊都市圈引領作用,將雄安新區加快建設成為高質量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推進環京津、沿海、冀中南、冀西北地區聯動發展,促進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完善城鄉生活圈,分片區分類型優化縣域村莊空間布局。優化海洋開發保護格局,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構建現代化綜合性港口集群,提升秦皇島等濱海城市的服務功能和環境品質,集約高效利用海域、海島、海岸線資源,建設美麗海岸線。推動布局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自然災害防治,統籌防洪安全與雨洪利用,陸海聯合完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安全韌性城市。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整體保護承德避暑山莊、長城、大運河、海灣河口和海岸帶,加強西柏坡等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塑造彰顯燕趙特色的美麗河北。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河北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河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兑巹潯穼嵤┲械闹卮笫马椧皶r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12月9日

            山西省


            國務院關于《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01號 

            山西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自然資源部《關于報請批準〈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自然資發〔2023〕111號)收悉?,F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山西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山西省是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大省、華北地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推動山西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山西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49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74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40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85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加強與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功能聯動和協同布局,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鞏固汾渭平原農產品主產區和呂梁山、太行山等特色農區建設,拓展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因地制宜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科學優化村莊布局,支撐鄉村振興。加強太行山、呂梁山、太岳山—中條山重要生態屏障修復,科學實施國土綠化,推進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嚴格河湖水域空間分類管控,加強重要水源涵養區空間管控,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保護利用,強化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運城鹽湖生態保護修復,逐步恢復和提升生態功能。推進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深化晉南、晉北、晉東南跨省合作,統籌布局區域性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完善城鄉生活圈,形成布局緊湊、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城鎮空間。推動布局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著力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優化空間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建立高效快捷現代物流體系。穩定和鞏固傳統能源生產空間,建成綠色高效低碳安全的能源基地,打造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黃河、長城、太行山等特色資源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加強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等遺產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山西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山西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山西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兑巹潯穼嵤┲械闹卮笫马椧皶r請示報告。

            國 務 院

            2023年9月20日

            來源:江蘇、河北、湖南省人民政府等、中國政府網。

            相關資訊

            近來,“數字化轉型”成了一個高頻詞,且熱度不斷在增高。業內許多人士都在談論這個話題,大有誰不談“數字化轉型”誰就是個“落伍者”之狀。為便于在相同語境下討論問題,今天我也湊個熱鬧,以“數字化轉型”為題,談一點粗淺認識,就教于同行。

            行業解讀 2021-02-05
            更多資訊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